李向明微微点头,手指却无意识地摩挲着工作服的袖口,眼神却落在远处的生产线上:
“它的表现确实令人满意,但离完美还差得远。”
王海涛厂长敏锐地捕捉到李向明眼中的执着,不禁皱了皱眉:
“向明,这次首飞完美达标,甚至超出了预期指标。你已经带领团队连续奋战数月,是不是该休息一下?”
李向明回过神来,抱歉地笑了笑:
“王厂长,您误会了。
我是在思考后续的生产问题。
首飞成功只是开始,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将这种高水平的表现延续到每一架量产飞机上。”
他转向生产线,眼神凌厉:
“把生产线负责人叫来,我们必须立即召开质量分析会。”
当夜,李向明没有回宿舍,而是直接在技术中心的小会议室里支起了简易行军床。
灯光下,他反复翻阅着首飞数据报告,不时在图纸上勾勒着修改方案。
“李工,您该休息了。”
王海涛端着热茶走进来,语气中带着不容拒绝的关切。
李向明抬头,眼中闪烁着倔强的光芒:
“王厂长,您看过这份关于起落架缓冲系统的报告吗?
在着陆瞬间的受力分析显示,还有优化空间。”
“但那已经是业界顶尖水准了!”
王海涛放下茶杯,语气加重,
“我们不能陷入过度优化的怪圈,必须考虑成本和工期的限制。”
李向明放下手中的笔,第一次露出严肃的表情:
“王厂长,航空工业没有‘已经足够好’这个标准。
1940年英国喷火战斗机的设计师说过,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提升,背后都是飞行员的生命代价。”
他的声音低沉下来:
“三年前西北基地那架失事的歼击机,机组人员的家属至今还在等一个说法。”
会议室陷入沉寂。
李向明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开始飞速绘制结构示意图:
“我的想法是——”
与此同时,车间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工人们发现,那些被李向明要求‘精益求精’的设计方案,正在转变为令人惊叹的工艺奇迹。
铣工老周盯着图纸上那看似多余的0.5毫米公差要求,叹了口气:
‘李工怕是疯了,这得耗费多大的功夫啊!’
但他最终还是拿起卡尺,一点一点打磨着零件。
当最后一丝毛刺被清除,零件在灯光下折射出完美的金属光泽时,老周的手微微颤抖——这个服役三十年的老工人第一次感受到,手工艺品与工业化生产的完美结合。
质检员小林发现,李向明要求重新设计的那批铆接工艺,虽然增加了30%的工作量,但整体机身强度提升了27%。她默默调整了检验标准,增加了额外的检测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