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选调生(1 / 2)

齐国全境七十多座城市已经插上了韩信的旗帜,但是治理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经过东征之战,能攻城守城的军官并不缺乏,但是能治理一座城的官员还是太少。始皇帝时期培养出不少郡县长官,但是秦朝覆灭,各地郡县长官死了一些、叛了一些,齐地又和田氏纠缠过深,可信的地方官吏实在太少。

眼下也只能邀请齐地的名士、豪门子弟、军中负责后勤的低级官员来充任郡县的主官,韩信也向商行提出要求,希望商行或者长城大学能派一些有志于地方官吏的青年才俊担任这些岗位。

“我们要问问总号,问问公孙校长。”齐地分号的掌柜很和气的回应韩信,“但是长城大学政法系的学生,所学的都是秦法,不知道可以不可以?”

“秦法就秦法,萧何丞相在用的也基本上是秦法……”韩信说,“不过你们需要多久才能得到张村的回音呢?”

“应该很快。”分号掌柜只是抱拳行礼,就回去了。

这份电文当天就送到了公孙尼子手上。

对商学和政法的学员们,这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商学还有商行的大量岗位可以选择,政法专业可选择的就少很多。现在能去齐国做一些郡县的小官员,对苦读的学生们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当初孔子的三千弟子,所求的也不过是给诸侯国的一个小封地做一个小官,比如子路这样的,所管理的地域也不过是一县之大。对于这些张村的少年来说,在如此年纪,就有机会去地方负责实务,已经是非常高的起点了。

报名者众,但是张村准备派出去的名额却并不多,只给了30个名额,15个人来自商学系、15个来自法学系。选人的名单是教务处在报名者中反复权衡,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确定下来的。15个法学系的派出人员中,一半是齐地世家送来张村的学子。

教务处的大佬们召集这些派出生,单独开了一个会。

公孙尼子做了动员,表扬了入选者在长城大学学习期间的卓越成绩和能力,鼓励他们到地方以后,能在实务和学术两方面都不断精进,要一生向学,追求大道。

扶苏则殷殷叮嘱,要求学生们以秦法精神为指导,在新的岗位上尽心竭力,遵守法律的底线、造福一方。

赵杏儿教授则专门讲述了齐地商行在齐地发展的方向、策略,表示商行将在既定策略之下,为当地的同学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开列了这次派出时,商行为每个学员提供的配给情况,包括一笔个人的盘缠、每人一套收音机、个人防身的枪支、刀剑、护身的锁链甲等等。

张诚副校长则提出了外派学员和张村之间关系的全新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