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杨宗保和范仲淹都极力主张攻打辽国,朝堂顿时炸开了锅,士大夫神情惶恐。
“相爷,万万不可啊!”
“当年太宗皇帝尚且未能收复,大败而回。”
“攻打辽国,师出无名,于大宋不利啊!”
“……”
面对强大的辽国,百官还没有彻底走出阴影。
在他们眼里,辽国乃是一头磨牙吮血的猛虎,大宋在辽国面前,已然弱小。
想收复幽云十六州,简直是痴人说梦。
见皇上还在摇摆之中,范仲淹道:“陛下,辽国者,豺狼也,他们只相信拳头和实力,不会和你讲什么仁义道德,所以,决不能给他们喘息之机。”
“昔日大宋国力有限,军队战斗力低下,故只能委曲求全,任由辽人颐指气使。”
“然而,大宋国力日增,已经具备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实力。”
“此时不打,更待何时,难道要等辽国恢复元气之后再打么?”
“皇上还不清楚包大人么,他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若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又怎会极力主张出击。”
其实,范仲淹也看得出来,皇上之所以摇摆不定,久久不能下决心,无非是担心打不过辽国。
到时候,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不说,反而损兵折将,空耗国力。
说白了,皇上就是底子不足,对大宋禁军的战斗力认知不清。
所以,这一战更应该打。
只要再打败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必定能彻底鼓舞皇上的信心,自信起来。
赵祯长长吐了口浊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既然中书省和枢密院都支持包拯,那就打吧!”
“陛下英明!”
“陛下圣明!”
范仲淹和杨宗保大喜过望。
让皇上做出这样的决定,委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士大夫集团却是叫苦不迭,纷纷劝谏,一个个摆出一副苦口婆心的样子。
“朕意已决,不必再劝!”赵祯难得硬气了一回。
……
两日后。
边关接到圣旨,宣布对辽用兵,收复幽云十六州。
众将无不喜出望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包拯心里却明白,这次皇上能下定决心对辽用兵,全靠杨宗保和范仲淹的大力支持。
此战只许胜不许败,否则他没脸再回朝去见皇上了。
“恩相,末将蓝玉愿为前部前锋,三日内拿下任丘!”
蓝玉率先站出来。
“相爷,让我去吧!”
“我去!”
“我去!”
众将争先恐后,神情亢奋。
看到三军将士奋勇争先,包拯格外欣慰。
这才是军队该有的样子!
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大宋现在有这么多悍将,就已经胜了三成。
张三丰、王重阳等江湖人士,看到大宋禁军是这样一副面貌,心底对包拯的敬佩又多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