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帝的旨意如惊雷般传遍东南沿海,而在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另一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旗帜正在鸡笼(今基隆)和淡水两座要塞上空猎猎作响。
坚城要塞
**鸡笼港**,荷兰人称之为"圣萨尔瓦多城"。这座始建于1624年的要塞坐落于鸡笼河口北岸的沙洲上,三面环水,形如鹰嘴。城墙用红砖砌成,高约三丈,厚达六尺,四角耸立着棱堡,形成交叉火力网。城墙上每隔十步便架设一门12磅青铜炮,黑洞洞的炮口直指海面。
城内中心是总督府,一座典型的荷兰式三层建筑,红瓦白墙,窗户上镶嵌着彩色玻璃。府前广场上竖立着奥兰治亲王的铜像,手持长剑指向东方。总督府周围是仓库、兵营和教堂,再外围则是荷兰商馆和民居。整个城堡常住荷兰士兵三百人,雇佣兵两百人,以及数十名商人和传教士。
现任鸡笼总督是**范·德·伯格**,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弗里斯兰人。他有着典型的北欧人特征:金发碧眼,身高近六尺,左眼在巴达维亚的战斗中失明,常年戴着黑色眼罩。此人以冷酷着称,当地汉人背地里称他为"独眼狼"。
**淡水城**(今淡水)则被称为"安东尼堡",规模略小于鸡笼,但战略位置同样重要。它扼守淡水河口,控制着台湾北部最肥沃的平原。城堡呈五角星形,借鉴了欧洲最新的棱堡设计,城墙外还有一道三丈宽的壕沟,涨潮时会被海水灌满。
淡水守将是**汉斯·克鲁伊夫**,一个三十出头的泽兰省贵族。与范·德·伯格不同,克鲁伊夫精通汉语,甚至能说流利的闽南话。他留着精心修剪的短须,喜欢穿着丝绸长袍,腰间却永远别着两把燧发手枪。此人狡诈多变,曾多次通过贿赂和离间手段瓦解汉人反抗。
海上争锋
荷兰人并非初来乍到。早在二十年前,他们便与掌控东南沿海的郑芝龙舰队多次交手。1627年的"料罗湾海战"中,荷兰舰队凭借船坚炮利重创郑氏水师;但1633年的"金门海战"里,郑芝龙利用火攻战术烧毁了七艘荷兰战舰,迫使东印度公司签订贸易协议。
"那些该死的汉人海盗!"范·德·伯格在总督府议事厅拍案怒吼。墙上悬挂的海图上,红色标记显示明军水师正在闽江口集结。"他们现在有了铁甲舰,比郑芝龙时代难对付十倍!"
克鲁伊夫把玩着一枚西班牙银币:"总督阁下,我刚收到厦门商馆的密报。明国皇帝已经抵达福州,他们的目标恐怕不止是琉球..."银币在他指间翻转,反射出冰冷的光芒。
议事厅内顿时一片哗然。财政官德克惊呼:"上帝啊,他们难道想攻打热兰遮城?"(注:荷兰人对台湾的统称)
"安静!"范·德·伯格独眼中凶光毕露,"热兰遮城固若金汤,我们有42门重炮,足够把任何来犯之敌轰成碎片!"他转向克鲁伊夫,"你立即返回淡水,加强戒备。我会向巴达维亚请求增援。"
殖民野心
此刻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东印度公司总督**安东尼·范·迪门**正在花园里享用下午茶。这位五十五岁的殖民者头发花白,面容刚毅,右手缺了两根手指——那是早年与葡萄牙人战斗时留下的伤痕。
"阁下,鸡笼急件!"秘书匆匆递上信件。范·迪门看完后,脸色阴沉如铁:"明国人终于要动手了。"他起身走向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东南亚地图,从锡兰(斯里兰卡)到日本,密密麻麻标注着荷兰据点。
"我们已经在天竺(印度)占领了科罗曼德尔海岸和马拉巴尔海岸,"范·迪门对围拢过来的参谋们说,"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的肉豆蔻和丁香贸易每年带来百万盾利润。但现在——"他猛地将匕首钉在海南岛位置,"我们必须拿下琼州!"
参谋长约翰·马修斯迟疑道:"可我们的兵力分散在三十多个据点..."
"所以才要先发制人!"范·迪门一拳砸在桌上,茶杯震得叮当作响,"明国正在内乱,正是夺取琼州的最佳时机。只要控制这个岛,我们就能扼住南海咽喉,继而夺取广州!"
他迅速下达命令:从锡兰调回五艘战舰,从巴达维亚抽调八百名士兵,组成远征舰队,由海军上将**科内利斯·西蒙兹**指挥,秘密开赴琼州。
风暴前夕
福州城内,永昌帝正在行宫审阅户师准的作战计划。突然,锦衣卫指挥使匆匆入内:"陛下,琼州急报!红毛番舰队出现在榆林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