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漫步诸天的道士 > 第46章 天竺佛,汉传佛,六即佛

第46章 天竺佛,汉传佛,六即佛(1 / 2)

林平之和绯村剑心目光交汇,对视了片刻。

然后,林平之率先正了正身子,道:“我是师兄,我先来吧。”

太渊一扬手,示意自己在听。

林平之深吸一口气,认真说道:“师父,我琢磨着‘众生平等’这说法不太对劲。您瞧,达官显贵和平头百姓,能一样吗?根本不一样啊。常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从古至今,真有彻底落实的时候吗?压根儿没有。”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稍微会些功夫的江湖人,更是无视律法,这也不平等。哪怕是佛门自身,也有比丘尼、阿罗汉、菩萨和佛陀之分。所以,这世上真的有众生平等吗?”

林平之还很年轻,他觉得自己懂得不够多,但是按照他的经历,他真的不知道是不是有“众生平等”的存在。

太渊看着林平之,缓缓出言:“‘众生平等’这句话,被不少人误解了。佛法里讲的众生平等,是指众生法性平等,佛对众生的慈悲喜舍心平等,在因果规律面前,众生平等,可不是说众生的际遇、祸福都一模一样。”

太渊微微停顿,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经典里记载,佛说众生平等,是佛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后,站在众生一体、无二无别的一真法界,从生命本质的角度,才讲众生平等。意思是法界的一切生命,不管在结构上,还是功用上,本质并无差别。”

林平之听得入神,眉头微皱,似乎有些明白了,但又觉得不够透彻。

一直安静旁听的绯村剑心,也陷入沉思,脑海里不断咀嚼着师父的话语,试图理解。

太渊瞧了瞧两人的神色,接着说:“事实上,从表象看,法界众生在结构和功用上,并非完全一致。可这就能说佛讲的‘众生平等’是假的吗?当然不是。”太渊轻轻摇了摇头,加重了语气,“这些外在的差异,无法否定佛说众生平等的正确性。”

林平之问道:“师父,那么普罗大众之间的差别又是由什么造成的呢?”

太渊说道:“众生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普罗大众心灵的纯洁度,即思想的差异,品质的差异,精神的差异,境界的差异。”

“众生各自不同、迥然相异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使众生们产生了互不相同的语言和行为,众生们互不相同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在宇宙人生原理和规律的作用下,随之而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应的结果,这便表现为众生各异的互不相同精神面貌和命运。”

“佛说众生平等,还表现在宇宙人生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对众生的作用上。在宇宙的怀抱中,任何生命都无法逃脱宇宙人生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命的规定和制约,连佛也不例外。在这里,是绝对平等的,一致的。”

太渊说完,目光落在林平之身上,轻声问道:“平之,你明白了吗?”

林平之挠挠头,苦恼的说道:“老实说,师父,我听得半懂不懂的。”

太渊神色平和,丝毫没有因林平之的困惑而露出不耐烦的样子,道:“刚才那番解释,是基于佛教原本的理论。”

林平之眼中满是好奇,问道:“难道还有不一样的涵义?”

太渊目光望向远方,似是透过这客栈的墙壁,看到了历史的长河,缓缓说道:“佛教传入华夏后,便在华夏深厚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演变。它吸收了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从而发展出独具华夏特色的‘众生平等’说法。”

“佛教的众生平等是针对于一切有情众生,而融入了华夏文化的佛教的众生观念,又注入了新的内容,即以佛性作为众生平等的理论依据,把人类对生命的关爱和平等的理念,由有情众生进一步扩展到了无情众生,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通俗的说法就是认为不但一切有情众生,而且如草木瓦石等无情众生亦有佛性。”

“从汉传佛教圆融的观点看,不仅人类能成佛,有生命的众生能成佛,就连那些在人们眼中可以随意处置、任意践踏的无情众生,也具有佛性。从逻辑层面分析,既然佛与佛之间平等,那么具有佛性的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自然也是平等无碍的。”

“因此,众生平等指的不只是天竺佛教中的有情众生之间的平等,同时也包括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之间的平等。”

最后,太渊总结道:“一言以蔽之,天竺佛教秉持人人皆有佛性,而汉传佛教则将其升华,认为万物皆有佛性。”

林平之紧闭双眼,把太渊的话在脑海中反复揣度。

良久。

他终于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明悟的光芒,喃喃念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紧接着,他提高音量,声音里透着兴奋,他是真的明白了些东西。

“看来,从根本上看,这世间的一切学问,都是相通的,本质也是相同的。之所以表现出不同,不过是人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罢了。”

太渊见林平之有所领悟,眼中满是欣慰,又接着说道:“看来你真的明白了,我们道家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认为人可以为神仙上帝,而儒家相信人毕竟有体现至善、上通神明、至诚合天的可能。”

“孟子就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向善之心,犹如水往低处流般自然。人天生便有善的端倪,凭借这善端,便能成就德行、成为圣人。荀子也说,途之人可以为禹。”

“程朱理学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也是把国家、组织的管理大权,最终交到圣人手中。再到陆象山提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亦是如此。

这下,林平之只觉心中豁然开朗,刹那间,思维如脱缰野马般纵横驰骋,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在紫阳书院研习的历史典故、人文轶事……那些原本零散、晦涩的知识,在这一刻如同找到了脉络主线,变得清晰许多。

心灵仿若被清泉涤荡过,澄澈而明亮,往昔纠结不清的繁杂思绪,此刻都变得条理分明。

随着心境的转变,体内气血仿若被激活的春水,愈发活泼畅达,奔腾流转间,充盈着每一处经络。

…………